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真相 > 立长不立贤源于哪个朝代?有什么好处?

立长不立贤源于哪个朝代?有什么好处?

来源:趣史都    阅读: 2.3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立长的来源是夏商时期,其实兄终弟及更为普遍,直到商后期,父子相承成为主要选择,所以夏启并非是父子相承制度的确立者。而夏以前的立贤,更多的是部落之间的推举,类似于游牧文明的部落首领,与我们想象中的立贤禅让有些差距

立长不立贤源于哪个朝代?有什么好处?

而从有历史记载的,父子相承的奠基者,应该是周公,武王就是立贤的最好例子,其兄伯邑考的死其实是不可考证的,更多的是后人的杜撰,更可能的是因为武王有能力所以立武王。但武王短命,伐纣后不久就死了,他生前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殷,以殷治殷,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立长不立贤源于哪个朝代?有什么好处? 第2张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自然周公旦摄政,但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论年纪,周公旦并非最长,管叔反而更有资格继位,虽然当时周公旦并没有抢夺侄儿权力的意思,但他的摄政引起了那三家的猜忌和不满,武庚则顺势拉拢三监,希望三监能够帮助自己反叛西周,我实在不懂这三个兄弟怎么就一合计居然同意了,三监之乱由此开启。

立长不立贤源于哪个朝代?有什么好处? 第3张

后来,周公着手拓展疆域,打压敌对势力,并不断把姬姓兄弟分封到四处,周公摄政七年,西周大局已定,国家已稳,遂将国家权力归还给成王。周公并非不想染指至尊之位,当时也并非不可立贤,但周公摄政,成王年幼,周公即便能以立贤之名继位,在兄弟们看来也是周公强迫成王退位,周公多半是为了避嫌才没有这么做,还能落得个好名声。

因为周公继位原本顺理成章(兄弟相承,立贤),但是他还是把王位还给了成王(父子相承,立长),于是西周传子立长的规矩基本定了下来,后代又加修饰,就有了嫡长子继承制。

其实,从嫡长子制度确立的缘由来看,就已经解释了立长不立贤的原因,贤不贤太难界定,周公旦大贤,但是他仅仅是摄政就引起其他人的猜疑,进而反叛。嫡长子制度的确是权力顺利过渡的优解。

因为,对于皇帝来说,是否贤明并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他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保证传位时的社会稳定,其次就是贤明太难看出来了,慧眼如炬如诸葛亮一样看错了马谡,何况在座诸位,人不盖棺难以定论,因此立嫡长子对于皇帝来说是更优的选择。没有家就没有国,国家是家国的颠倒,价值观这么一倒颠,孰轻孰重就糊涂了,家庭是家国之宏基,由家庭发展为家族,由家族发展为氏族,由氏族发展为家国,从而产生中央政治,亦有人称“家天下”。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