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解密 > 历史记事 >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来源:趣史都    阅读: 2.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对唐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都知道,“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险些亡国的重大叛乱事件。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削藩行动又险些导致唐朝亡国。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781年,唐朝中央与成德、魏博、平卢、山南东道这四个藩镇在节度使任免问题上谈判破裂,并因此引发了“四镇之乱”。在战争最初阶段,朝廷与勤王藩镇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平定叛乱似乎已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然而,当时的唐朝皇帝唐德宗却被轻松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打算趁机削弱那些不受朝廷控制的藩镇,连在战争中为朝廷出过大力的幽州镇也不例外。

唐德宗的激进策略很快引发了严重后果。原本效忠朝廷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看出了皇帝打算玩“兔死狗烹”的套路,于是愤然加入叛军阵营。原本即将平定的“四镇之乱”再起战火。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第2张

祸不单行的是,就在北方四镇(成德、魏博、平卢、幽州)结盟反叛后不久,此前成功镇压山南东道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起兵响应叛军号召,并迅速占领汴州(今开封),切断了朝廷与南方地区的后勤供应通道。

与北方的叛乱相比,李希烈在南方的反叛令朝廷更加担忧。因为一旦失去了南方的补给,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钱粮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于是,朝廷很快将平叛的重点转移到了南方。

783年秋,朝廷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本镇五万将士开赴河南前线同李希烈的叛军作战。然而在泾原军途经长安的时候,将士们原以为朝廷会给予重赏,结果却只得到了一顿粗茶淡饭。士卒们越想越愤怒,结果行军至浐水的时候发生了兵变。五万泾原军回师杀入长安,大肆掳掠京师府库财物。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泾原兵变”。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第3张

“泾原兵变”发生后,叛军拥立正在京师赋闲的太尉朱泚为首领。朱泚是幽州节度使朱滔的哥哥,他很快派人与河北叛军取得联系。如此一来,叛军联盟就占据了唐朝大多数重要地区,大唐王朝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不久,朱泚在长安称帝,并派出叛军攻打奉天。唐德宗认为奉天难以坚守,再度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然而劫难仍未结束。784年初,唐朝的一位重要将领李怀光因受到朝中奸臣排挤,于是也率部反叛。此时唐朝面临的形势几乎比“安史之乱”时期更加恶劣,朝廷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第4张

784年,在翰林学士陆贽的建议下,唐德宗发布了一篇著名的罪己诏:《奉天改元大赦制》。诏书中唐德宗坦言自己“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罪实在予,永言愧悼”,并宣布赦免李希烈(淮西节度使)、田悦(魏博节度使)、王武俊(成德节度使)、李纳(平卢节度使)、朱滔(幽州节度使)等人的一切罪名,“各复爵位,待之如初”。

唐德宗的这份罪己诏发布后,立即在叛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魏博、成德、平卢、幽州四镇发动叛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逼迫朝廷保持藩镇割据的现状,而不是想要推翻朝廷,更不是想尊奉李希烈(783年僭越称帝)或朱泚为帝。于是魏博、成德、平卢三镇很快就表示愿意与朝廷和解。朱滔在几个月后看到大势已去,也只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叛军联盟瓦解后,朝廷迅速展开反攻。朱泚、李怀光、李希烈都在兵败后被自己的部将所杀。这场险些导致唐朝亡国的叛乱终于被逐步平息。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历史记事
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
世界史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