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文名著 > 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2),原文、注释及翻译

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2),原文、注释及翻译

来源:趣史都    阅读: 1.7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16章 兼爱(下)(2)

墨子从兼爱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他所提出的“兼爱”是“无等差之爱”,比儒家提出的以血缘为准则的“差等之爱”更有号召力,更能取得广大民众的拥护,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百姓获益,就必须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他家之人,从而营造一种人人相爱、其乐融融的社会环境。

墨子以“兼”来代替“别”,“兼”在墨子看来是大公无私、不分彼此的,关心别人就如同关心自己一样的高贵品质,和“兼”相对立的是只顾自己,不为旁人设想的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质,墨子把这种品质叫作“别”,“别”是很坏的,是不道德的。但“兼爱”的实际意义在于维持摇摇欲坠的贵族制度,他企图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尽量做到“强不劫弱,众不暴富,诈不谋愚,贵不傲贱”。但墨子的学说只是延缓了旧制度崩溃的作用,企图用阶级调和来缓和当时阶级斗争的紧张局势,也是不现实的。

“兼爱”的思想始终贯穿墨子全书,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目的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友好的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是整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整天处在一个恐怖、阴森的环境中,到处提防着别人,害怕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这个思想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值得提倡,但却很困难。

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2),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然而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择君乎?”姑尝两而进之。谁①以为二君,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②非之情也。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驰驷而过隙也。”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择即取兼,此言行拂也。不识天下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犹未止也,曰:“兼即仁矣,义矣;虽然,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犹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愿之也,夫岂可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泰誓》曰:“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之兼爱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为然,虽《禹誓》即亦犹是也。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①,以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以求兴之利,除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

且不唯《禹誓》为然,虽汤说即亦犹是也。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祠说于上天鬼神。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

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2),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2张

【注释】

① “谁”为“设”字之误。

② “泰”通“太”。

① “若”疑为“兹”之误。“既”为“即”假借字。“群对诸群”当为“群邦诸辟”,指众邦国诸君。

【翻译】

然而天下的士子,攻击兼爱的言论还是没有停止,说道:“兼爱的理论诚如以上所说,但是兼爱大概只可以选择士大夫,恐怕不能选择君王吧?”那么姑且让我们按照“兼相爱”和“别相恶”两种思路展开看看究竟如何吧。假设这里有两个国君,其中一个主张“兼相爱”的观点,另一个主张“别相恶”的观点。所以主张“别相恶”的国君会说:“我怎能对待我的万民之身,就像对待自己之身呢?这太不合天下人的情理了。人生在世上并没有多少时间,就好像马车奔驰缝隙那样短暂。”所以他看到他的万民挨饿,也不给吃,受冻也不给穿,有疾病也不给疗养,死亡后不给埋葬。主张“别相恶”的国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主张“兼相爱”的国君的言论不是这样,行为也不是这样。他说:“我听说在天下做一位明君,必须先看重万民之身,然后才看重自己之身,这以后才可以在天下做一位明君。”所以他看到他的百姓挨饿,就给他吃,受冻就给他穿,生了病就给他疗养,死亡后就给予埋葬。主张兼相爱的君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既然这样,那么这两个国君,他们言论不同而行为也相反吗?假使这两个国君,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符合得像符节一样,没有说过的话不能实现。既然如此,那么请问:假如今年有瘟疫,万民大多因劳苦和冻饿而辗转死于沟壑之中的,已经很多了。不知道从这两个国君中选择一位,你将会跟随哪一位呢?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无论天下多么愚蠢的人,即使是反对“兼相爱”的人,也必定跟随主张“兼相爱”的国君了。在言论上反对“兼相爱”,而在行动上又选择“兼相爱”,这就是言行相违背。不知道天下的人听到“兼相爱”的主张而非难它的做法,其原因是什么。

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2),原文、注释及翻译 第3张

然而天下的士子,否定兼爱的言论还是没有停止,他们说:“兼相爱算得上是仁,也算得上是义了;即使如此,难道可以实行吗?我认为兼相爱无法实行,打个比方,就好像让你提着泰山而跳过长江、黄河一样无法做到。所以兼相爱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哪里是可以实行的东西啊?”墨子说:“提举泰山跳越长江、黄河,自古至今,自有人类以来,确实还不曾有过。至于现在说到兼相爱、交相利,这则是自先圣六王就亲自实行过的。”怎么知道先圣六王亲自实行了呢?墨子说:“我并不和他们处于同一时代,能亲自听到他们的声音,亲眼见到他们的容色;我是从他们书写在简帛上、镂刻在钟鼎石碑上、雕琢在槃盂上,并留给后世子孙的文献中知道这些的。”《泰誓》上说:“文王如日如月,光芒无际,普照四方和西周大地。”这就是说文王兼爱天下,无比广大,就像日月普照大地,没有私心。这就是文王的兼爱。墨子所说的兼爱,正是取法于周文王的!

而且不只《泰誓》这样记载,即使大禹的誓言也这样说。大禹说:“众位军士,请听我说:不是我斗胆妄为,发动战争,而是有苗民在蠢蠢欲动,因而上天对他们降下惩罚。现在我率领众邦的各位君长,去征讨有苗。”大禹征讨有苗,不是为了追求富贵和福禄,也不是为了追求耳目之娱,而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就是大禹的兼相爱。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也是从大禹那里取法的!

而且并不只《禹誓》这样记载,汤的言辞也是如此。汤说:“我叫商履,请允许我用黑色的公牛,祭告于皇天后土。‘现在天大旱,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得罪了。于今有善不敢隐瞒,自身有罪也不敢宽饶,这一切都鉴察在上天的心里。万方有罪,由我一人承担;我自己有罪,不要累及万方。’”这说的是商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尚且不惜以身作为牺牲祭品,用言辞向上天鬼神祷告。这就是商汤的兼相爱。墨子的兼相爱,也是从汤那里取法的。

诗词名句
成语典故
神话故事
传统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后语
对联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