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史 >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来源:趣史都    阅读: 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十六国(304年—439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真实的十六国混战,简单来说,就是从西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北方多个政权相互混战的历史。

在这段长达一百多年的混战过程当中,北方涌现出来的割据政权,其实不止十六个。但对于有些存在时间过短的政权,后世史学家就没有统计。而那些存在时间比较长,对历史影响也比较大的政权,总共有十六个,所以后世就将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十六国时代。

因为当时南方还有一个东晋政权,长时间存在着。所以这段历史,往往也被称之为东晋十六国时代。

而这一百多年的乱战历史当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汉赵政权崛起,继而灭亡西晋;第二个阶段,汉赵政权内斗,北方彻底分裂,陷入彻底的混战状态,最终前秦大致统一了北方。第三个阶段,前秦在淝水之战当中战败,北方再次陷入混战,最后北魏统一了北方,和南方的刘宋政权相互对峙,彻底开启了南北朝时代。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当然,这场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真实的情况其实极为复杂。想要说清楚这场混战,我们还得从西晋中期开始说起。

西晋中期,经过晋武帝司马炎的治理,刚刚经历过东汉末年混战的中原地区,已经开始逐渐恢复。历史上对于司马炎在位的这段时间,称之为太康之治。此时的西晋,不但彻底统一了全国,而且国力也越来越强,俨然一副即将重现盛世的模样。

但可惜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随着司马炎本人的去世,瞬间戛然而止了。

司马炎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但是这个新即位的司马衷,本人却有很大的智力缺陷。所以,在这之后,司马家的几个王爷,再加上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就开始进行混战。这场混战,直接导致西晋好不容易恢复的国力,再次折损大半。

如果放在其他时代,这种中原内斗,倒也不是没发生过,或许也不会产生太过严重的后果。但问题是,此时的中原文明,刚刚经历了一个三国时代,内部隐患已经极为严重。

从东汉中期到后面的三国时代,中原文明为了彻底击败和同化周边的胡人,每次打赢之后,就选择将这些胡人进行内迁,希望中原文明能够将其彻底同化。但如此一来,随着胡人大量被内迁,中原内部的衰落,也被这些胡人势力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当西晋经历了一场八王之乱,国力暴跌之后,这些胡人势力,就开始纷纷起兵,反抗西晋的统治。

第一个反抗西晋的,是蜀地的成汉政权。八王之乱初期,因为四川地区内乱,导致居住在当地的氐族,迅速强大了起来,继而开始发动叛乱。此后,西晋委任的益州刺史,先是击败了氐族首领李特,希望以此来平定叛乱。但李特战败被杀之后,他的儿子李雄却再次卷土重来,最后彻底清理掉西晋在四川地区的所有力量,继而建立了政权。

李雄称王之后,因为自称是‘成都王’,国号为成,后来又改称为汉。所以后世便把这个政权,称之为成汉政权。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2张

就在成汉政权建立的同时,北方的匈奴族首领刘渊,也趁势起兵。先是依附司马家的王爷,参加司马家的内斗。此后自身壮大之后,又彻底独立建立政权,国号为汉。因为这个政权后来又改国号为赵,所以历史上便称之为前赵或者汉赵政权。

作为汉赵政权的建立者,刘渊虽然是匈奴族的首领,但却一直以汉朝的正统继承人自居。这主要是因为,刘渊年轻时曾经在洛阳生活过一段时间,深受中原文化熏陶。而且当年汉朝和匈奴和亲,刘渊的先祖便是汉朝的和亲公主,所以刘渊身上确实有汉朝皇族的血脉。至于刘姓,则是因为在东汉的时候,那些归附的匈奴部落,首领可以被赐姓为刘。刘渊的这个刘,就是这么来的,但要从汉朝公主的血脉来说,这个刘姓倒也不算空穴来风。

总之,刘渊起兵之后,并不是打着匈奴部落的旗号,而是打着复兴汉朝的旗号。为了让自己的名号更好听一些,刘渊甚至还尊蜀汉政权的刘禅,作为自己的皇兄,宣称是兄终弟及。

因为当时中原内部,经过一场八王之乱,已经对司马家丧失了信心。所以很多百姓得知刘渊要复兴汉朝之后,对刘渊的支持度也比较高。

再加上刘渊起兵之后,司马家依然没有停止内斗,这就给了刘渊各个击破的机会。仅仅数年之后,刘渊便占领了大片地盘,直接威胁到西晋的统治核心。

如果刘渊能够长寿一些,可以多撑二十年的话,那接下来,汉赵政权绝对有机会彻底灭掉整个西晋,继而取而代之。要是那样的话,中国历史也将彻底改写。不但后面再也没有十六国和南北朝,汉朝这个称号,也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固定的称号。

但可惜的是,就在汉赵政权刚刚崛起后不久,刘渊就病死了。

刘渊死后,此长子刘和即位,但很快又被刘渊的弟弟刘聪篡位。刘聪即位后,继续带领汉赵政权进攻西晋,最终在公元313年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晋怀帝被俘之后,残存的司马家宗室,又在长安拥立了晋愍帝。但到了三年之后,公元316年,刘聪又进一步攻破了长安,俘虏了晋愍帝。

随着晋愍帝被俘,西晋彻底灭亡。残存的司马家皇族,在南方拥立了司马睿做新皇帝,东晋就此开国。而东晋开国之后,虽然也曾出现过祖逖这样的牛人,率军进行北伐,打算收复北伐。但因为当时东晋内部权力纷争极为严重,根本无法团结一致,所以祖逖的北伐也只能以失败告终,东晋偏安南方的局面彻底形成。

随着西晋灭亡,十六国时代正式开启。整个十六国混战,也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汉赵分裂到前秦大致统一。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3张

在东晋开国的同时,北方的混战则是更加严重。汉赵政权先后攻破长安和洛阳之后,俨然已经成了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随时都有彻底统一北方的可能。但是,就在汉赵大军攻城略地的同时,北方鲜卑族的几个大部落,以及北方的地方军阀,也纷纷南下建立割据政权。

公元313年,也就是汉赵大军攻破洛阳那一年,凉州刺史张轨,逐渐控制了凉州地区,逐渐独立割据起来。虽然张轨这一代没有称帝,但他的后代一直割据凉州自立,而且后来也确实正式称帝了。所以张轨建立的这个割据势力,就被后世称之为前凉政权。而前凉政权,从公元313年张轨割据凉州开始,就已经实际开国了。

公元315年,鲜卑族拓跋部落,在北方建立代国。

公元337年,鲜卑族慕容部落,在辽东建立了燕国。

虽然北方的割据势力,越来越多,但对于当时的前赵来说,其实还并不算太过麻烦。因为此时的前赵,在先后攻破长安和洛阳之后,地盘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如果此时前赵能够团结一致,扫平北方诸多割据势力,绝对不算困难。

但就在这个时候,汉赵的皇帝刘聪死了。刘聪死后,汉赵内部开始迅速分裂,最后以刘曜和石勒两人为首的两大集团,干脆彻底瓜分了汉赵政权。此后,刘曜继承的这个汉赵,继续被称之为前赵,而石勒建立的政权,则是被称之为后赵。

随着汉赵分裂,北方其他小型割据政权,便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开始进一步扩张。汉赵政权刚刚分裂的时候,前赵的实力其实要比后赵更强。但接下来,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励精图治,重用汉人谋士张宾,拉拢各地世家,很快就把后赵的国力提升上去了,可以和前赵相互抗衡。

但同时,汉赵政权的分裂,以及其他游牧割据势力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胡汉矛盾的问题。

当时在北方地区,胡人虽然处于统治地位,但却依然处于少数派,整体数量远不如汉人那么多。而汉人世家又往往极为抱团,可以在某一个地方非常团结,以宗族的方式割据一方,甚至建造坞堡,正面抵抗大规模军队的进攻。所以如此一来,胡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就开始逐渐变得无法调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石勒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大致方向主要还是胡汉分治。这种方法,显然是治标不治本,或者说根本一点用都没有。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4张

所以,石勒在世的时候,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最终逆风翻盘,干翻了前赵,成了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但就在前赵灭亡之后不久,石勒就死了。石勒死后,后赵政权围绕着皇位开始疯狂内斗。石勒当年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很快就被后辈儿孙给糟蹋干净了。

非但如此,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随着后赵政权内部出现问题,原本胡汉分治的政策彻底崩溃,整个中原北方,逐渐进入了一个人间地狱的状态。当时很多胡人,甚至直接以人为食,称之为‘两脚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而在这段最黑暗的历史当中,因为后赵政权内部,围绕着皇位开始混战。在这个过程当中,石勒的一个养孙,脱颖而出,这个养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闵。

冉闵在后赵混战当中,逐渐击败了其他石家后裔,彻底自立一方,这就是冉魏政权。此后,冉闵为了得到那些北方中原世家的支持,同时也是出于很多感情因素,直接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颁布了所谓的‘杀胡令’。而冉闵颁布这项‘杀胡令’之后,很多中原北方的汉族百姓,开始疯狂报复胡人,对胡人进行疯狂杀戮。

这种极端政策,显然进一步激化了胡汉矛盾,同时更引来了很多胡人势力的仇恨。这就为接下来冉魏政权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在后赵政权内部进行混战的这段时间里,很多胡人部落,开始纷纷建立政权,并且逐渐壮大。

公元351年,石勒昔日的麾下将领之子苻健,在关中地区建立了政权,以‘秦’为国号,后世史称前秦。于此同时,北方鲜卑族慕容部落建立的前燕政权,也逐渐在北方壮大崛起。

公元352年,前秦和冉魏政权,进行了一场大战。最终,前秦将领慕容恪,率领五千精锐包围了冉闵。冉闵虽然骁勇过人,以一己之力斩杀了三百多名前燕士兵,但最后还是寡不敌众被俘,最后被前燕政权杀害。

随着冉闵被杀,冉魏政权彻底被周围的几个割据政权瓜分,前秦、代国、前燕等政权,借着冉魏政权倒塌的机会,开始迅速扩张。另外,冉闵战死之后,昔日汉赵政权最后的一点延续,也彻底消失。从这时开始,接下来在北方逐鹿天下的,基本上都是胡人部落建立的政权了。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5张

而冉魏政权倒塌之后,接下来中原北方的历史,几乎可以说就是前秦和前燕的对决了。

在冉魏政权倒塌的盛宴当中,前秦和前燕两大政权,无疑是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成了北方最强大的两个势力。但是还没等前秦和前燕进行决战,南方的东晋就开始掺和进来了。

在之前几十年的乱战当中,偏安南方的东晋政权,一直都没怎么插手北方的争斗。这主要是因为,东晋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司马家皇族的权力就不是特别大,而那些南方大族,更是相对独立,东晋皇帝根本就指挥不动。

直到冉魏政权倒塌之后,东晋当时出了一个著名的权臣,叫做桓温。桓温在东晋历史上,其实不是一个正面角色,而是一个典型的权臣型人物。

但正是因为桓温的出现,导致东晋内部的大部分力量被团结起来,而且桓温为了能够篡取皇位,也不得不主动向对外发动战争,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桓温北伐。

桓温进行北伐的时候,前秦和前燕都曾经被他进攻过。但相对来说,打前秦的时候战果有限,打前燕的时候则是战果斐然,甚至直接攻下了洛阳。另外,桓温还直接灭了成汉政权。这个在西晋末年,第一个独立割据在四川地区立足已久的成汉政权,最后就是被桓温给灭掉了。

而桓温的北伐,也直接影响了北方两大割据政权的命运走向。因为桓温给前燕造成了足够大的打击,而前秦则是挡住了桓温的进攻。这直接导致,前秦国力开始逐渐超过前燕。而且,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前秦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苻坚。

前秦的开国皇帝名叫苻健,而苻坚则是苻健的侄子。照理来说,侄子原本是没机会登上皇位的。但问题是,苻健死后,他的儿子是一个出了名的暴君,内政搞得一塌糊涂,而且还失去了大臣们的支持。相反,同样作为宗室的苻坚,名声极好,被很多大臣看好。所以最后,苻坚干脆直接发动政变,干掉了自己的堂哥,自己登基做了前秦的第三个皇帝。

对于苻坚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在那场战争当中,苻坚展现出来的是一个狂傲无知的统治者形象,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并不是什么正面角色。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苻坚,其实堪称一代明君。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6张

苻坚登基之初,前秦所统治的关中地区,其实正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一方面,当时胡汉矛盾问题极为严重,胡人和汉人相互仇杀,导致各地私斗不断,根本无法禁止。另一方面,之前在位的前秦第二位皇帝苻生,是一个出了名的暴君。苻生在位期间,也给前秦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但是,苻坚上位,却一扫之前的颓唐。对内推动胡汉融合,推行汉化改革,强化中央集权,打压豪强,广施仁政……在那个混乱的十六国时代,苻坚几乎可以说是北方上百年历史当中,唯一一个能够称得上是明君的统治者。

除此之外,苻坚还重用以王猛为首的一大批汉族官员。因为十六国这段历史,对于后世很多人来说属于历史盲区,所以王猛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也不太清楚。简单来说,王猛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谋士和内政人才。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比,王猛有可能差一丝,但绝不会差一个大台阶。

总之,在苻坚统治下,加上王猛等一众汉族官员的努力,前秦政权开始飞速强大起来。与此同时,前燕则是因为被桓温击败,国力损失极大。此消彼长之下,原本实力相差不多的两个政权,此时就有了极大的差别。

公元357年,苻坚通过政变登基。公元前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73年,入侵东晋,拿下了四川地区。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也就是之前东晋刺史张轨建立的那个政权。同年又灭了鲜卑族拓跋部落建立的代国。公元382年,前秦更是将势力范围,向西域方向扩张,

从苻坚登基时前秦政权的百废待兴,一直到前秦政权统一北方,甚至还拿下了四川。这期间仅仅只过了25年而已。

如果单从战绩来看,苻坚的战绩,恐怕比三国时期的曹操还要更吓人。曹操打了半辈子的仗,在他临死之前,魏国也就仅仅只占领了北方。相比之下,前秦还多拿下了西域以及四川地区。

所以,打通西域之后的前秦,整体地盘基本上等同于巅峰时期的魏国加蜀国,这个战绩,显然是非常恐怖的。当然,这也和当时缺乏名将明君有很大关系。毕竟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对手都是真正的牛人,而苻坚的对手则相对弱势。

不管怎么说,能用二十多年,彻底统一北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此时的前秦,只要再拿下东晋,就彻底统一天下了。但有趣的是,就在前秦距离统一天下只差半步之遥的时候,前秦内部却出现了很多反对声音,反对苻坚南下。

这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前秦的头号功臣王猛。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7张

王猛反对灭东晋,也不是因为他是东晋间谍之类的原因,而是因为王猛很清楚,此时的前秦,看起来很强大,但只要前秦进攻东晋,自身铁定会彻底崩溃。因为前秦在扩张的过程当中,苻坚只重征服,而不进行清洗,导致当时前秦内部的很多将领,根本就是过去很多割据政权的大将。

也就是说,只要苻坚在前线遇到阻力,后方很多旧势力,肯定会揭竿而起。到那个时候,前秦腹背受敌,自然会土崩瓦解了。

对于王猛提出的这个问题,苻坚其实也心知肚明。不过苻坚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这些投降势力进行感化。为了让前秦内部更加稳定,苻坚甚至把其他投降的势力,内迁到了关中。而将那些忠于他的氐族军队,调到边境去守护国家的安全。

苻坚的这个布置,无疑是为接下来前秦的崩溃,埋下了一个大雷。

在王猛活着的时候,苻坚一直比较听劝,始终没有南下。而等到王猛死后,尤其是前秦打通西域之后,前秦已经到了没地方扩张的地步。唯一一个能够扩张的方向,就只有南方的东晋。再加上苻坚此时年岁以后,也想着能够在生前灭掉东晋,彻底统一天下,所以就开始正式准备讨伐东晋。

因为之前王猛提到的那些问题,前秦此时依然没能解决。所以苻坚就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那就是把全国的军队,都调到前线去,一鼓作气灭了东晋。如此一来,前秦灭掉东晋的把握更大,而那些心怀叵测的势力,也没有军队造反。

苻坚的这个办法,已经考虑了很多东西。但他唯独忘了,当时前秦内部,没有任何一个将军,有能力去指挥上百万人进行作战。据后世史学家估计,这场战争前秦一共调动了一百二十多万军队。光是抵达淝水前线的,就有八十多万。

除此之外,还有从幽州和凉州调动的军队,当时没赶上淝水之战,正在赶来的路上。而四川那边,前秦也部署了十多万精锐。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清楚了。虽然前秦兵力很多,但却很难进行指挥。所以开战之后,当东晋正式进行冲击,前秦的前线军队遇到压力之后,后方就误以为前线已经战败了,开始疯狂逃亡。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8张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苻坚指挥的前秦军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溃败。而随着前线军队溃败,很多北方的旧势力,也纷纷开始复国,苻坚本人最后也被部将所杀。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再次变得四分五裂。

在这场前秦倒塌的盛宴当中,前燕的复国者建立了后燕和西燕,代国的复国者建立了北魏,前秦的羌族将领建立了后秦政权。前秦镇守在甘肃的将军,建立了西秦政权。四川地区的大族谯家,建立了谯蜀政权。而在凉州地区,此后又陆续出现了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等多个政权。

总之,在苻坚被杀之后的几年里,整个北方一时间八国林立,期间又有东晋趁机进行北伐。整个十六国时代的混战,进行到了最混乱的阶段。

但同时,随着前秦分裂,这场十六国之间的混战,也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

早在前秦统一北方之前,北方曾经有一个鲜卑族拓跋部落建立的代国。这个代国后来虽然被前秦所灭,但前秦灭亡之后,代国也再次复国。不过这一次,复国之后的代国,改了个名字,叫做魏国,历史上则是称之为北魏。

北魏复国之后,逐渐击败了北方最强大的后燕,地盘越来越大,逐渐成了北方新的最强政权。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政权,因为开国时间越来越长,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东晋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大的实权。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个叫刘裕的底层将领,逐渐身居高位,后来靠着平定桓家的叛乱,彻底掌握了东晋的大权。而刘裕掌权之后,为了强化个人威势,也开始进行北伐。

在刘裕的打击下,很快,东晋的势力范围开始迅速向北扩张,甚至一度拿下了长安。而黄河以北的地区,则是由北魏逐渐统一。到了这个时候,由刘裕领衔的刘宋政权,显然更占优势,随时有可能彻底扫平北方,重新统一天下。

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刘裕身后最重要的后勤管理人员刘穆之,忽然去世了。刘穆之去世后,导致刘裕无法再专心进行北伐,只能先回去篡位。所以在这之后,北魏趁机灭了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的北凉,统一了整个华北地区,真正拥有了和刘裕领衔的东晋,正面抗衡的资格。

十六国时期长达上百年的大混战,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9张

再之后,刘裕篡取了东晋的皇位,建立了刘宋政权。而北方的北魏,则是已经建立了牢固的防线,再也不是刘宋政权能够轻易拿下的了。就这样,从这时开始,东晋十六国时代彻底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朝时期。

纵观整个十六国混战,我们不难发现,这场混战其实有好几个关键节点,是可以重新统一天下的。比如汉赵政权崛起的时候,刘渊如果晚死二十年,汉赵完全有机会取代西晋。比如淝水之战的时候,如果苻坚手下,有一个能够指挥百万大军作战的名将,历史也会彻底改写。

再比如,刘裕北伐的时候,刘穆之可以晚死几年,历史上可能就没有南北朝了,而是由刘裕直接统一天下。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可能,最后都没存在,这场十六国混战,才持续了上百年的时间。而且这场混战之后,中原也没有彻底统一,反倒是进入了一个常年对峙割据的南北朝时代。

不得不说,历史的发展,有时候真的是很令人惋惜。